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活在當下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地過去了,這個月接待遠方的親友,陪著他們去 旅行,雖然旅行的過程並不如預期,但心裡坦然接受天氣這無法掌握的因素,也接受每人對旅遊目的需求。送走親友讓自己放鬆地與土地接觸,一有空閒就往住家的庭園走,享受著與土地接觸的喜悅和自在,看著煥然一新的地面,宛如清除了心裡雜亂的思緒一般地清爽。即使撐傘坐在小菜圃上處理一年下來恣意生長的雜草,聆聽著敲在傘面的滴答聲,讓人有活著的感覺。牛仔褲擋不住寒風沁入被彈跳水滴滲濕的皮膚,隨著雜草而起的塵土此時也剛好有機會停留在布料上。這樣的外顯情境,無法阻擋內心的寧靜與活在當下片刻的喜悅。 生命不停地走動著,會發生什麼樣的障礙誰都不能掌握,世上沒有人可以成為你的依靠,只有自己的心可以永遠地與你同在。

自己所擁有的

在之前覺察自己的能量活動後,繼續帶領做正向的覺察讓成員可以更多機會認識自己的幸福 活動名稱: 自己所擁有的 材料: 水彩紙、水彩用具、粉蠟筆、影印紙 活動簡介: 1. 討論之前活動後,對自己能量的覺察的經驗 2. 帶正念靜心 ( 過程中引導仔細地思考自己所擁有的,含有形與無形 ) 3. 在影印紙上寫出自己所擁有的所有的東西 ( 若是不識字的成員可以用圖像或形狀顏色代表 ) 。 4. 討論想要將自己擁有的物品放在一個什麼樣的容器或位置 (EX :盒子、包包、罐子 ….) 5. 進行描繪,過程中可以提醒發覺粉蠟筆的重疊效果。 6. 提供水彩並討論對比與和諧的視覺效果,如何以色彩來表現讓擁有的物品清晰可見或是隱約可見,或完全不被發現。 7. 進行用水彩表現背景,提醒粉蠟筆與水彩之間排水效果。 8. 完成創作,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分享在表現自己擁有的東西時心中的感受與呈現樣貌的想法。 9. 鼓勵活動結束後繼續發覺自己所擁有的。

不一樣的音樂會

            聆聽過不同形式的音樂會,第一次在一個不是音樂廳或表演廳的場合,進入一群被認為沒有社交能力的星星孩子之音樂會。其中雖有令人驚豔的演奏,但絕大部份是如平時的練習一樣,有斷掉的旋律、有機械性地彈奏、有好玩自創的曲目。但卻讓我內心有些悸動,除了具有特殊音樂天賦的孩子,其他孩子能在群體前自在地演奏,相信平時音樂是給他們舒壓和享受。不清楚他們的學習歷程,但從他們面對聽眾僵硬的表情和舉止,與手指接觸琴鍵自在的神情,甚至不用琴譜音符似乎就在眼前相比。可以猜測音樂比語言更能成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藝術的力量與功能是如此神奇的,這群父母的努力與面對問題的辛苦也是令人感動與值得鼓勵的。

藝術創作的力量

藝術的力量,無法用語言形容也同時沒有辦法用量尺來衡量,它要產生作用涉及到成員 ( 個案、學生 ) 、帶領者 ( 藝術治療師、教師 ) 、創作媒材與創作的內外環境。基本上帶領者要視成員的經驗與能力提供他們可以駕馭的媒材、鼓勵成員創作、傾聽並表達同理與了解他們所完成的作品。同時需要用尊重、陪伴、接納與支持的態度與他們一起進行創作的活動。若是將藝術治療融入藝術教育中,長期潛移默化讓成員身心靈達到平衡,活出自信,更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目標 ( 呂素貞 ,2005) 。 最近從一位高中生與一位 4 歲幼兒的回饋,說明了藝術對每階層都具有影響力。高中生是經歷過很多心理師協助的特殊孩子,到教室沒多久他強烈表明不喜歡心理師的協助。因而儘量讓他明白我是藝術老師的角色不是治療師,希望可以協助他在藝術表現上有所進步。對於他的情緒問題,我只採用聆聽的方式,偶爾加一些經驗分享。在藝術學習上,他有自己想要描繪的主題,以尊重方式接受他的決定與選擇,用他的速度前進,有時一個半小時也只是在發洩自己生活中的困境,表達一些零零散散的負面圖像。若是以藝術教師而言,覺得沒有協助他在創作上成長有些失責,但每次看著他進門唉聲嘆氣與離開時開心地說下次見,我想這是比作品更為重要,也因此堅持原有策略。最近他開始想完成一幅具有正反兩面情緒的作品,並訪問我一些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來完成學校的作業,過程中他說我是他遇過最好的老師,能了解他的想法並接受他這年齡的文化。一年多的相處,發現當他將心中負面情緒用圖像表現出來後就有所放鬆,但他自己可能沒有察覺到。我的角色也只是陪伴,和在需要技術指導時提供意見,協助他突破表現技術的挫折。整個過程他是透過語言與繪畫敘述心理的矛盾與困境並自我調整,最近一進門就分享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成果與趣聞。 另一位四歲的幼兒,長期以來除了家人不和外人溝通,在參與藝術活動開始他所有的需求都是用手勢,或是發出「嗯嗯一一」的聲音。在第八次活動觀察戶外草地裡的生物,進教室問孩子發現什麼?他竟然第一個回答「 ants 」,那週我問他畫什麼 ? 他就用口語回答,不再我猜測他點頭。進入第三個月開始主動談論他的創作內容,或是主動表達他想要的媒材,還會分享他的小名,偶爾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這樣的成長成為家人的重大事件,也展現藝術創作的力量。 孩子無法描述他們在創作過程情緒的轉變,但展現出來的實際成效說明藝術創作

察覺自身能量

  高齡者在青壯年多半是將自己的生命為家人或社會而付出,因此在進入退休的年齡之後頓時會有失落感,透過藝術活動帶領著他們繼續探索自我生命的能量,引導將注意力回到自身。 活動名稱:察覺自身能量 材料:粉蠟筆、鉛筆、畫紙 活動簡介: 1. 在活動前,帶領成員進行正念靜心的活動 ( 註 1) 。過程中用口語引導成員想像如果想要用一個圖形來代表心理的能量,會是選擇什麼樣的形狀 ( 如果成員的認知功能已經下降 ( 註 2) ,給予更具體的提醒,如幾何圖形或是自然物。若是認知功能健全,提供更寬廣的空間,可以不提示最好 ) ;同時引導成員若是要用一個形狀代表身體,會是什麼? 接著再度回到呼吸上 。 2.睜開眼回到所處環境,鼓勵成員 分享正念活動的感覺,也可以分享自己用什麼圖形來代表心理與生理。 ( 透過此過程,讓不理解的成員,可以有一些參考 ) 3. 講解粉蠟筆的特性,可以用施力的輕重呈現出色彩的明暗。 4. 請成員將之前正念活動中所想出來的圖形分別描繪在畫紙上 ( 先將畫紙對折,或是事先將紙裁成兩半每人兩張。 ) 。 5. 將所描繪的心理與生理圖形分成十等分 (1~10) ,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在十等分上用不同的力道塗色, 1 為最弱最輕, 10 為最強最重。 6. 分享自己當下的心情能量和身體能量的階層與所選擇的色彩是否有特別的涵義。 註 1 :正念 (Mindfulness) 是一種用接納和不批判的態度將自我覺察帶入當下的練習 (Pappaport & Kalmanowitz, 2018 ,取自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一書 ) 。若沒有正念帶領的經驗,網路有正念等帶領分享可以參考。 https://www.mindfulnesscenter.tw/blog/3-minute-mindful-meditation 註 2 :對於認知功能下降很嚴重的成員,無法進行抽象思考,能將正念的目標放在引導他們透過呼吸進行情緒與身體的放鬆。在進行塗色活動,可以事先影印幾個圖形,讓他們挑選。能量階層也可事先分好不需要 10 等分,引導他們嘗試有意識地做輕重的著色,並感覺施力的不同。

用心交會

  進行藝術治療的活動表現著重在自發性的表達,在自發性表達之前,治療師必須為缺乏藝術表達經驗的成員說明媒材的使用,甚至需要簡短示範,但最重要的是象徵性的溝通而不是美感的產生 (Malchiodi , 2008) 。當成員第一次面對空白的紙張時,會有一些焦慮,因此放鬆心情是很重要的 活動名稱:用心交會 材料:畫紙、粉蠟筆、音樂 活動簡介: 1 閉上眼聆聽一段音樂,先放鬆心情 2. 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隨著音樂的旋律在畫紙上移動 3. 結束聽音樂畫線的活動後,在線條交織所構成的空間內填上喜歡的色彩 4. 完成作品後,分享作畫的心情與發現   溫馨提醒: 1. 作品分享時,視成員的年齡和設定的目標做不同的引導,若是著重在放鬆,只要分享作畫的經驗與情緒。但若想帶入對粉蠟筆特性的發現,領導者可以引導是否發現粉蠟筆不透明、覆蓋、重疊、輕重等特性與效果。 2. 年紀越大的越少有這樣的經驗,甚至不知如何開始,因此前面的暖身要長,同時講解要更仔細,或是簡單的示範。   註: Malchiodi A. C main editor ( 2008) 。藝術治療 ( 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陸雅青等譯 ) 。 學富文化 ( 原著出版 1990 )

高齡藝術教育與治療

          自從有人類視覺藝術就與生活結合,隨著教育的普及,藝術學習也跟著被重視,並成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學習活動,雖然不同的藝術教育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藝術教育是要讓人在創作過程中,變得更有創造力,這樣的能力可以應用任何領域中或是藝術學習是涵蓋藝術形式創造力發展、美感知覺能力的培養,對文化現象的理解力( Lowenfeld1957/1991 ; Eisner1989/1990 )。皆了說明藝術教育是提供一個想像力的出口,讓心靈得到正常的發展,同時藝術從創作歷程中經驗到表現的信心與能力。 然而隨著高齡化社會,眾多研究高齡議題的學者也探討著藝術創作對高齡者的影響,從研究中顯示藝術給人們一種控制和掌控的感覺,在藝術領域中,創造新的事物和無窮盡之美的事物,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和能量。當高齡者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掌控感,與進行有意義的社會互動時會為他們帶來積極的健康結果( Cohen, 2006 )。更多的學者綜合研究提出藝術創作提供高齡者身體、心理、認知、文化涵養與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由於高齡者的生活經驗豐富,有足夠的理解力,雖然成長過程中對藝術創作也許有了偏差的認知或是因沒有創作經驗產生害怕或排斥,甚至在藝術表現上自我否定。但只要教師可以提供他們有系統的學習、多元媒材的選擇、多給予成功的機會,減少其挫折感。再加上他們擁有比年輕人更好的耐心與專注力的特質優點,當長輩感受到創作所帶給他們的內在平衡之效益,與學習新技巧的成就後,自然會產生學習的動機,甚至會依附藝術創作來紓解壓力。 面對高齡者的族群進行藝術治療, Buchalter (2011) 在 “ 高齡藝術治療與創造性因應技巧 ”(Art Therapy and Creative Coping Techniques for Older Adults) 一書中提到,即使是失能或有疾病的高齡者他們也希望能像一般的成人一樣受到尊重,但又不希望過於特別的照顧或幫忙,因此身為領導者要察言觀色,觀察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要意識到其實高齡者的獨特文化獲得認可或讚賞時,治療過程會更加有效和愉快。 在高齡者不易表達或察覺的內心情感和情緒的狀態下,透過活動的進行和藝術創作的表現,引導高齡者察覺自我的壓力與情緒,同時在分享與聆聽的過程中,體驗到同溫層的溫暖與支持。 高齡者在經過風風雨雨的生命歷程,有很多的內

透過藝術與自己共處

         當一位長輩分享她在長途車程上隨筆的塗鴉,看著時而細緻,時而抖動的線條,配上快速的書寫。可以想像她當時的情境,也同時看到她放鬆心情與自我相處的美好時光,難怪她會說轉眼間目的地已經到達。 「藝術」兩字,不同的藝術教育學者和哲學家對其做了不同的解釋,有學者認為藝術是一種具有心靈、情感和精神內涵,有認為是一種直覺,它和美是有區別,也有認為藝術是經驗再創另一個經驗互相交織的 ( Lowenfeld, 1957 ; Read, 1931 ; Dewey, 1980 )。康德和席勒更認為藝術可以是遊戲不需要考慮社會責任,只求自我的樂趣。對著這麼多不同藝術定義,似乎只有親身經歷方能理解學者的詮釋。 和高齡者共同經歷一年多的創作,他們分享體驗到創作時心靈的平靜與經驗交織的過程,更感受到內心的滿足。有時在創作的過程中,內在的矛盾也因而化解。這樣的美好經驗,若是沒有親自體驗,是難以從文字或是他人的解說有所體悟的。過去他們也認為藝術創作就是追求表現一幅完美作品的工作,也曾經對繪畫產生恐懼與排斥,而今能由衷地體驗到藝術創作帶給她們的價值,這樣的回饋給了我更多的動力推展高齡藝術創作與治療結合的活動。 面對全球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年輕人所要面對的生存壓力,大過以往的社會型態,因而高齡者需要學習獨立,不僅是經濟獨立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層面的獨立,要認識到不能過度地依附晚輩,學習跟自我心靈溝通。藝術創作是一項很好的途徑,不受環境的干擾,不受媒材限制,即使身邊有簡單的紙和筆都可以滿足內在的需求,排除焦慮的情緒與時光。

水裡的魚

在經過多次的水溶性顏料使用後,同時也有簡單的生活物品與植物的描繪,轉換成看著圖片描繪變成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較複雜線條的魚,對長輩也不會構成挫折,尤其魚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是很熟悉的。因為不讓長輩擔心畫錯怎麼辦的困擾,提供鉛筆讓他們構圖,再給予油性簽字筆進行描繪,如此能增加主題的清晰度,也讓高齡者對繪畫建立更強的自信與興趣。 活動名稱:水裡的魚 準備材料:魚的圖片、水彩顏料、水彩用具、鉛筆、簽字筆 活動簡介 1. 事先準備不同種類魚的圖片提供給長輩欣賞與選擇 2. 在長輩選擇喜歡的魚後,老師可以選擇異於長輩所選擇的魚作為示範,避免長輩模仿老師的造形。 3. 先用鉛筆描繪再用簽字筆畫出細節,也可以只用鉛筆構圖後直接上色。 4. 描繪魚的圖形之後,鼓勵長輩進行聯想創作 5. 上色時可以特別強調,因為要認識紅色、藍色與紫色之間的混色與配色,鼓勵海水可以嘗試將這三色進行混色。 6. 作品分享 經驗分享 由於第一次這麼仔細地描繪,結束後長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成就感,也增加了不少的自信。從作品也可以了解到長輩的表現與孩子是相近的,當他們有圖片參考時,可以將魚的特徵清楚地呈現出來,但面對想像時很多圖式也呈現概念化。因此在指導時不可以用專業的角度去要求,需要接受他們任何表現形式,對之後要做心象表達時才不會出現我不會畫的退縮。 繪畫媒材的選擇是多元的,水溶性顏料就有水彩、廣告顏料和壓克力顏料等。由於高齡者多數沒有使用過水溶性顏料這樣的媒材,會有一種新鮮感和驚喜。但在教師的準備與製作過程中相對的也比較繁瑣,因此漸進性地提供學習的內容更為重要。所列舉一系列的水溶性顏料課程和造形的基礎能力的培養,提供設計的參考,相同的目標以不同的主題來進行,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活動,同時也讓長輩有更多練習機會。

黃昏時刻

  透過攝影的圖片引導成員回憶過往的經驗,為了要練習混橙色系,同時用墨汁表現明暗差,因此選擇的圖片可以盡量是逆光的作品,讓長輩有視覺的經驗。 活動名稱:黃昏時刻 準備材料:黃昏的圖片、紅黃橙顏料、墨汁、彩繪之工具。 活動簡介 1. 欣賞黃昏的圖片,並互相分享對黃昏有什麼特別的經驗與記憶 2. 提供紅、黃第一色,與第二色橙色,並示範用此三種色彩進行混色。 3. 用不同的暖色系來表現黃昏的背景 4. 利用墨汁將自己過去在黃昏時特別的記憶表現出來。 5. 作品分享 經驗分享:    雖然大家的描繪能力有限,但似乎兒時鄉下的時光還是最為快樂,雖然大家都住在城市,但鄉下的景色記憶猶新。雖然之前有過混橙色的經驗,但多數長輩還是不是很清楚,重點在體驗與經驗的呈現不要過多的要求。

兩位老夫婦的對話沈思

  兩位老夫婦的對話 老先生:平時我們就是太尊重孩子的決定 老太太:所以現在你想要怎樣? 老先生:叫他不要逞強,該請人幫忙就請人。 老太太:孩子已經決定我們就別管,我心疼他的健康也不輸你。 兩老進入一陣的沉默         這樣的對話雖是一般父母的生活談話,但後面隱藏著教養、放下與價值觀, 老夫婦口中的孩子想必是一個不善於求助他人的個性,夫妻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差異應該也不大,但當面對孩子的健康時即使平時很尊重孩子的,也會產生一些掙扎。身為人母的我了解這樣的心境,老太太並不是不擔心孩子的健康,但是她選擇放下,因為孩子也是一個成人,相信所做的決定有其道理,如果真的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有遇到任困難,甚至是用身體的健康換來經驗,也是他的生命選擇和經歷。雖然孩子再怎麼長大,還是父母心中的小孩,那種掛心是不會停歇的,但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放下心中的擔憂才是孩子的福氣。

眼前的綠色植物

          有了之前看著身邊的物品描繪的經驗,再次提供綠色植物等線條較複雜的物品讓長輩觀察,同時也增加對綠色的敏感度。 活動名稱:眼前的綠色植物 準備材料:盆栽、鉛筆、橡皮擦、水溶性顏料與工具。 活動簡介 1. 將事先準備的綠色植物展示給長輩,可以是廚房常見的蔬菜如蔥、菠菜、空心菜,或是家中有的長春藤 …… 等等。請問長輩對這些熟悉的植物有什麼特別的經驗或感覺,也可談談得意的烹調或栽植的經驗。 2. 討論如何將眼前的植物用自己的直覺呈現,有的長輩會追求寫實而遇到挫折,可以分享做此繪畫活動的目的在於過程中讓眼睛、手和腦做一協調的練習。 3. 將植物放在每位成員的位置,讓他們可以近距離地先用鉛筆觀察與描繪。 4. 上色時,為了加深綠色調可以先提供藍、黃兩色,一段時間後再提供紅色,使其能調製其他色彩的需求。 5. 完成作品   經驗分享: 看著大家專注作畫的神情,結束活動後問其作畫時的心情,他們說心裡想著要如何畫好,有位分享當她畫著空心菜,想著自己在做飯前處理空心菜的經驗。從活動中與活動後的分享,可見無論是用眼或用心,大家對這樣的觀察寫生並不排斥。

圖案重組

為了增加對色彩的敏感度,可以提供更多的練習。高齡者要他們一開始就勇敢地畫出心中的圖像,會有較多人裹足不前,因此可以選擇生活的物品或大自然的物件 ( 盡量是成員較熟悉且造型簡單 ) 讓他們作為參考之描繪練習,此活動同時可以觀察成員對形體的掌握能力,也提供他們更仔細地觀察身邊物品的機會。 活動名稱:圖案重組 準備材料: 32K 畫紙 1 張,八開或四開畫紙一張、紅黃藍三原色、調色盤、畫筆、身邊物品 ( 如樹葉、茶杯、瓶、罐、水果 ……..) 、剪刀。 活動簡介 1. 介紹如何邊看邊描畫眼前的物品,選擇一個物品做為示範的對象 ( 盡量選擇結構最為複雜作為示範的對象 ) 。 2. 將描繪好外型的圖形剪下來當紙模。 3. 用做好的紙模在大紙張進行複製與組合畫面。 4. 利用同一元素所組合的畫面區塊作為混色平塗的練習。 5. 完成作品

孩子要好好活著

          前 天一早打開手機,正在國外旅行的學生發訊息說:明天他要自殺。這可是我首次遇到的問題,他現在離我很遠,除了遠距離關心與安撫,就只能告知他的家長,希望陪在身邊的成人可以留意。他身上自殘的傷痕還在,好不容易願意從創作中回想曾經讓自己開心的事,我們說好旅行回來,要分享過程中的點滴,怎會情緒變得這麼惡劣。在簡信中告訴他要記得我在等他回來,希望讓他知道還是有人在關心。          隔天再問他心情如何?所幸他有回覆情緒已經有好一些,家長也請我放心,身旁大人有改變對他的方式。這孩子天生個性敏感,接觸他一年多的時間,他願意將自己不開心的事與我分享,而我能做的只有透過藝術和聊天讓他紓解心中的苦悶,雖然他的表現內容充滿了負面的情緒,但每當看著他開心地離開教室,算是給自己的肯定。當學校的成績出來他也會很有自信地與我分享,每個科目都是 A 或是 A+ ,所做的報告也是精彩絕倫。他心中已鎖定未來要發展的方向,無奈所有家人都不支持,原因是要浪費很多時間才可以開始賺錢,這樣的理由怎能說服孩子呢?又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他在探詢自我價值的階段,得到的大半是負面的評價,或是只學習到物質的取得才是生命主要目標。我一週 1.5 小時又能給他什麼影響呢?教育沒有一定的準則,但面對一個聰明又敏感的孩子,他身邊的大人勢必是需要更有智慧地引導,也比教養一般孩子更具挑戰性,對我而言不也是一樣嗎!孩子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好好地活著!

自己專屬的植物

          有了在紙上混色的經驗,可以接著提供成員自己取色混色的經驗,同時用不同素材表現出不同的肌理,這對高齡者而言,是一種特殊的經驗,突破認知中只能用畫筆作畫,當然也有高齡者會分享更多的可用物件來當畫筆,因此提問是激發成員去尋找過往的經驗。選擇植物作為主題,因為自然界中植物的造形多樣,對沒有經驗的長輩較不會有動手的擔憂。 活動名稱: 自己 專屬的植物 準備材料: 32K 畫紙數張、紅黃藍三原色、調色盤、畫筆、身邊可用的物品 ( 如用紙捲製成筆、牙刷、竹片 …… 。 ) 、剪刀、接著劑。 活動簡介: 第一天活動 1.      回顧色彩的混色變化 2.      提問除了用筆刷還有想到什麼可以當畫筆? 3.      展示課前準備的素材,並示範一兩種工具的使用 ( 註 ) 。 4.      講解做不同感覺的色紙,鼓勵嘗試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和肌理。 第二天活動 1.      討論第一天的活動還記得用什麼樣的媒材作畫,分享自己喜歡的部分與製作方法 ( 喚醒記憶,也許很多長輩會忘記,活動是一種刺激 ) 。 2.      討論經驗中有什麼植物曾經帶給他們一些回憶。 3.      用第一天的色紙進行想要拼貼的植物。 4.      作品分享。 註:若是認知功能較弱的長輩也可以將不同的工具分次給予嘗試。

馬賽克製作

  對沒有繪畫經驗者,一看到畫筆可能會有一種害怕擔心的情緒湧上心得,在第一次的活動若是提供沒有壓力的創作,會是好的開始。無論年齡大小,對色彩的千變萬化都有著驚奇的喜悅。因此提供學習者混色練習,會是沒有壓力的活動。 活動名稱:馬賽克 準備材料: 畫紙、紅黃藍三原色、畫筆、剪刀、白膠 活動簡介: 1. 將顏料適量地放在畫紙上再用畫筆塗平,將第一色紅 + 黃、黃 + 藍、紅 + 藍等個別製作出第二色系橙、綠、紫等色彩。 2. 等畫紙乾後將每張紙摺成小方塊並將其剪下。 3. 可以各自完成組合拼貼或是分組共同組合成一大作品。 ( 視成員的互動和硬體空間而定 ) 4. 完成作品

做個不被排斥的長輩

         朋友分享,有位婆婆在媳婦家,看到廚房放了一推東西,她心想年輕人工作辛苦,回家已經疲累所以沒有時間打掃,就主動幫忙將媳婦的廚房整理好,沒想到媳婦的想法是婆婆沒有尊重她的生活習慣。自己雖不是為人婆婆,但常會不自覺地希望分擔年輕人的打掃工作,在做的當下其實心裡是喜悅,因為自己喜歡乾淨的環境。然而這樣也許會變成他人的困擾,畢竟生活習慣和標準是不同的。將來有機會成為他人的婆婆可要和年輕夫婦好好溝通,手癢也需要對方的允許,或是盡量不介入他們的生活,免得看不習慣,變成自己的心裡的包袱,不然就要再修行,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喜愛而影響到他人的生活,才不會成為被排斥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