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創作的力量


藝術的力量,無法用語言形容也同時沒有辦法用量尺來衡量,它要產生作用涉及到成員(個案、學生)、帶領者(藝術治療師、教師)、創作媒材與創作的內外環境。基本上帶領者要視成員的經驗與能力提供他們可以駕馭的媒材、鼓勵成員創作、傾聽並表達同理與了解他們所完成的作品。同時需要用尊重、陪伴、接納與支持的態度與他們一起進行創作的活動。若是將藝術治療融入藝術教育中,長期潛移默化讓成員身心靈達到平衡,活出自信,更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目標(呂素貞,2005)

最近從一位高中生與一位4歲幼兒的回饋,說明了藝術對每階層都具有影響力。高中生是經歷過很多心理師協助的特殊孩子,到教室沒多久他強烈表明不喜歡心理師的協助。因而儘量讓他明白我是藝術老師的角色不是治療師,希望可以協助他在藝術表現上有所進步。對於他的情緒問題,我只採用聆聽的方式,偶爾加一些經驗分享。在藝術學習上,他有自己想要描繪的主題,以尊重方式接受他的決定與選擇,用他的速度前進,有時一個半小時也只是在發洩自己生活中的困境,表達一些零零散散的負面圖像。若是以藝術教師而言,覺得沒有協助他在創作上成長有些失責,但每次看著他進門唉聲嘆氣與離開時開心地說下次見,我想這是比作品更為重要,也因此堅持原有策略。最近他開始想完成一幅具有正反兩面情緒的作品,並訪問我一些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來完成學校的作業,過程中他說我是他遇過最好的老師,能了解他的想法並接受他這年齡的文化。一年多的相處,發現當他將心中負面情緒用圖像表現出來後就有所放鬆,但他自己可能沒有察覺到。我的角色也只是陪伴,和在需要技術指導時提供意見,協助他突破表現技術的挫折。整個過程他是透過語言與繪畫敘述心理的矛盾與困境並自我調整,最近一進門就分享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成果與趣聞。

另一位四歲的幼兒,長期以來除了家人不和外人溝通,在參與藝術活動開始他所有的需求都是用手勢,或是發出「嗯嗯一一」的聲音。在第八次活動觀察戶外草地裡的生物,進教室問孩子發現什麼?他竟然第一個回答「ants」,那週我問他畫什麼?他就用口語回答,不再我猜測他點頭。進入第三個月開始主動談論他的創作內容,或是主動表達他想要的媒材,還會分享他的小名,偶爾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這樣的成長成為家人的重大事件,也展現藝術創作的力量。

孩子無法描述他們在創作過程情緒的轉變,但展現出來的實際成效說明藝術創作抒發情緒調解壓力的功能。就如一位高齡學生的分享當他在畫圖時,心情特別平靜,有時在創作過程心中的疑惑自然地解開。藝術創作若只著重作品技巧的學習,尤其是超越學習者的能力過多或是限制思維,都將會降低藝術療育的功能,甚至會產生反效果。要如何將藝術教育融合藝術治療,是值得探索議題。

 

 註:呂素貞 (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張老師文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沒關係下一次就有經驗了

  2010.10.23 「沒關係下一次就有經驗了」好平常的一句話,它卻震動我心。 兩個二、三年級的女孩,是目前學生中最能和我談藝術的對象,因為她們懂我的語言,一個有創作經驗一個具有獨特的想像力,兩人在藝術表現上也很投入。雖只有短短的幾堂課,但卻有遇到知音的感覺。這週她們兩在課後清洗時,將衣服弄濕了,一人回到教室開心地秀出她的衣服濕了,我不經意地戲說:「哎呀!我們早上Kindergarten 的小朋友也沒有像妳們弄得這麼濕。 」在旁的媽媽安慰地說:「沒關係下次就有經驗了」。是啊!想想自己剛進駐這個教室時也不清楚水流量的特性,也曾噴濕了衣服。雖然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但有時我們無心的話傷害到孩子而不自知;而我那句無心的話不也呈現出多數人的通病,總是會用比較的心面對孩子的問題。我佩服這位媽媽的智慧及她對孩子的包容,也難怪她的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地發揮想像力,感謝這小小的插曲帶給我一些省思。

漫談我們的孩子們

       當了5個多月的學生在六月中旬總算放了假,台灣的友人真是配合,在我考完試後來訪,讓我有一顆輕鬆的心情迎接她,今天還可以陪她到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做一趟森林浴。兩人坐在高聳的林木下加上暖和的天氣讓人有一種不想離去的感覺,朋友的女兒靜靜陪著我們。除了友人自己對她女兒的滿意,我也為她感到驕傲。在台灣我們個自忙著自己的領域,她為演講、寫書、推廣閱讀而費心、我為美術教育而忙碌。而今兩人藉此機會有了更深入地閒談,發現我們有相似的成長背景,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也雷同。我們慶幸對孩子教育堅持不落入表面的成就,願意讓孩子接受挫折和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而今我們的孩子皆已長大,我們心中彼此清楚,面對孩子的未來早早就已放下,因為他們擁有了健全的人格特質。就像她對女兒選擇男友的事情絕對支持,也相信她有能力找到適合的交往對象。她說得好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努力地經營,所以現在才可以享受被子女照顧的幸福。雖然我們兩人都有教育的背景,但做母親的經驗也是要不斷地學習和調整。         教育孩子其實沒有一個準則,孩子的個性除了天生的特質,小時候的養成也很重要,父母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檢討能力,才可以適時地協助孩子。就像昨天一個家長告訴我她女兒小時候,做錯事她也不生氣,只用溫和的語氣告訴她哪裡不對。但後來她發現這樣不行,因為孩子做錯事還反過來訓媽媽不該用嚴厲的口氣說話。所以她及時改變,當孩子在行為上需要協助時會很嚴肅認真地告訴她。沒錯,我的經驗也是如此,要讓孩子認真面對自己的責任時,堅決的態度是不能少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父母的真是辛苦,期許這個辛苦最後都可以像我的友人還沒過半百就可以享受讓未成年的女兒帶著旅遊。

公車司機

JULY 8,2010 來了加拿大最大的改變應該是交通工具的改變,在台灣曾經為了環保想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但很難因為快節奏的生活,實在無法擺脫汽車和摩托車。來了這裡後一直沒有決定要買車,坐了快一年的大眾運輸,發現其優點還真不少。除了需要浪費比較多的時間,它讓我更接近加拿大的生活,在車上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到各種不同語言,同時還可以在車上看書背單子。也接觸了不同類型的司機,加拿大的司機真的和其文化一樣不同類型都有,可以說男女老少都有,除了外在的差異很大,服務態度也是天壤之別。但整體而言好的司機多於態度差的。就我個人而言,已經被司機感動過很多次,在聖誕節前我就接到司機的聖誕卡片,外加一個拐杖糖還親自簽名。也因忘了帶月票又沒有零錢,司機不但沒給我收費,到站還給我一張車票,因為有那張車票我才可以做SKYTRAIN(類似捷運)。每當我秀出車票總會看到司機微笑並說聲謝謝,當我坐小公車需要上下樓梯還會提醒你小心,外加祝你有個快樂的一天。有一位非常NICE的小公車司機每次都放很好聽的音樂,坐他的車可以說是享受,我會在那個時候放鬆自己。我也學習到下車大聲地向前面的司機說聲謝謝,從這些多數的公車司機身上印證了用快樂的心情面對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地重要。它不但讓自己享受到工作的喜悅,也影響到很多人。一個社會的形成,需要很多不同的角色互相配合,所以從小讓孩子知道任何工作都是有意義,重點是要自己喜歡才可以讓這個意義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