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活在當下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地過去了,這個月接待遠方的親友,陪著他們去 旅行,雖然旅行的過程並不如預期,但心裡坦然接受天氣這無法掌握的因素,也接受每人對旅遊目的需求。送走親友讓自己放鬆地與土地接觸,一有空閒就往住家的庭園走,享受著與土地接觸的喜悅和自在,看著煥然一新的地面,宛如清除了心裡雜亂的思緒一般地清爽。即使撐傘坐在小菜圃上處理一年下來恣意生長的雜草,聆聽著敲在傘面的滴答聲,讓人有活著的感覺。牛仔褲擋不住寒風沁入被彈跳水滴滲濕的皮膚,隨著雜草而起的塵土此時也剛好有機會停留在布料上。這樣的外顯情境,無法阻擋內心的寧靜與活在當下片刻的喜悅。 生命不停地走動著,會發生什麼樣的障礙誰都不能掌握,世上沒有人可以成為你的依靠,只有自己的心可以永遠地與你同在。
最近的文章

自己所擁有的

在之前覺察自己的能量活動後,繼續帶領做正向的覺察讓成員可以更多機會認識自己的幸福 活動名稱: 自己所擁有的 材料: 水彩紙、水彩用具、粉蠟筆、影印紙 活動簡介: 1. 討論之前活動後,對自己能量的覺察的經驗 2. 帶正念靜心 ( 過程中引導仔細地思考自己所擁有的,含有形與無形 ) 3. 在影印紙上寫出自己所擁有的所有的東西 ( 若是不識字的成員可以用圖像或形狀顏色代表 ) 。 4. 討論想要將自己擁有的物品放在一個什麼樣的容器或位置 (EX :盒子、包包、罐子 ….) 5. 進行描繪,過程中可以提醒發覺粉蠟筆的重疊效果。 6. 提供水彩並討論對比與和諧的視覺效果,如何以色彩來表現讓擁有的物品清晰可見或是隱約可見,或完全不被發現。 7. 進行用水彩表現背景,提醒粉蠟筆與水彩之間排水效果。 8. 完成創作,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分享在表現自己擁有的東西時心中的感受與呈現樣貌的想法。 9. 鼓勵活動結束後繼續發覺自己所擁有的。

不一樣的音樂會

            聆聽過不同形式的音樂會,第一次在一個不是音樂廳或表演廳的場合,進入一群被認為沒有社交能力的星星孩子之音樂會。其中雖有令人驚豔的演奏,但絕大部份是如平時的練習一樣,有斷掉的旋律、有機械性地彈奏、有好玩自創的曲目。但卻讓我內心有些悸動,除了具有特殊音樂天賦的孩子,其他孩子能在群體前自在地演奏,相信平時音樂是給他們舒壓和享受。不清楚他們的學習歷程,但從他們面對聽眾僵硬的表情和舉止,與手指接觸琴鍵自在的神情,甚至不用琴譜音符似乎就在眼前相比。可以猜測音樂比語言更能成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藝術的力量與功能是如此神奇的,這群父母的努力與面對問題的辛苦也是令人感動與值得鼓勵的。

藝術創作的力量

藝術的力量,無法用語言形容也同時沒有辦法用量尺來衡量,它要產生作用涉及到成員 ( 個案、學生 ) 、帶領者 ( 藝術治療師、教師 ) 、創作媒材與創作的內外環境。基本上帶領者要視成員的經驗與能力提供他們可以駕馭的媒材、鼓勵成員創作、傾聽並表達同理與了解他們所完成的作品。同時需要用尊重、陪伴、接納與支持的態度與他們一起進行創作的活動。若是將藝術治療融入藝術教育中,長期潛移默化讓成員身心靈達到平衡,活出自信,更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目標 ( 呂素貞 ,2005) 。 最近從一位高中生與一位 4 歲幼兒的回饋,說明了藝術對每階層都具有影響力。高中生是經歷過很多心理師協助的特殊孩子,到教室沒多久他強烈表明不喜歡心理師的協助。因而儘量讓他明白我是藝術老師的角色不是治療師,希望可以協助他在藝術表現上有所進步。對於他的情緒問題,我只採用聆聽的方式,偶爾加一些經驗分享。在藝術學習上,他有自己想要描繪的主題,以尊重方式接受他的決定與選擇,用他的速度前進,有時一個半小時也只是在發洩自己生活中的困境,表達一些零零散散的負面圖像。若是以藝術教師而言,覺得沒有協助他在創作上成長有些失責,但每次看著他進門唉聲嘆氣與離開時開心地說下次見,我想這是比作品更為重要,也因此堅持原有策略。最近他開始想完成一幅具有正反兩面情緒的作品,並訪問我一些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來完成學校的作業,過程中他說我是他遇過最好的老師,能了解他的想法並接受他這年齡的文化。一年多的相處,發現當他將心中負面情緒用圖像表現出來後就有所放鬆,但他自己可能沒有察覺到。我的角色也只是陪伴,和在需要技術指導時提供意見,協助他突破表現技術的挫折。整個過程他是透過語言與繪畫敘述心理的矛盾與困境並自我調整,最近一進門就分享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成果與趣聞。 另一位四歲的幼兒,長期以來除了家人不和外人溝通,在參與藝術活動開始他所有的需求都是用手勢,或是發出「嗯嗯一一」的聲音。在第八次活動觀察戶外草地裡的生物,進教室問孩子發現什麼?他竟然第一個回答「 ants 」,那週我問他畫什麼 ? 他就用口語回答,不再我猜測他點頭。進入第三個月開始主動談論他的創作內容,或是主動表達他想要的媒材,還會分享他的小名,偶爾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這樣的成長成為家人的重大事件,也展現藝術創作的力量。 孩子無法描述他們在創作過程情緒的轉變,但展現出來的實際成效說明藝術創作

察覺自身能量

  高齡者在青壯年多半是將自己的生命為家人或社會而付出,因此在進入退休的年齡之後頓時會有失落感,透過藝術活動帶領著他們繼續探索自我生命的能量,引導將注意力回到自身。 活動名稱:察覺自身能量 材料:粉蠟筆、鉛筆、畫紙 活動簡介: 1. 在活動前,帶領成員進行正念靜心的活動 ( 註 1) 。過程中用口語引導成員想像如果想要用一個圖形來代表心理的能量,會是選擇什麼樣的形狀 ( 如果成員的認知功能已經下降 ( 註 2) ,給予更具體的提醒,如幾何圖形或是自然物。若是認知功能健全,提供更寬廣的空間,可以不提示最好 ) ;同時引導成員若是要用一個形狀代表身體,會是什麼? 接著再度回到呼吸上 。 2.睜開眼回到所處環境,鼓勵成員 分享正念活動的感覺,也可以分享自己用什麼圖形來代表心理與生理。 ( 透過此過程,讓不理解的成員,可以有一些參考 ) 3. 講解粉蠟筆的特性,可以用施力的輕重呈現出色彩的明暗。 4. 請成員將之前正念活動中所想出來的圖形分別描繪在畫紙上 ( 先將畫紙對折,或是事先將紙裁成兩半每人兩張。 ) 。 5. 將所描繪的心理與生理圖形分成十等分 (1~10) ,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在十等分上用不同的力道塗色, 1 為最弱最輕, 10 為最強最重。 6. 分享自己當下的心情能量和身體能量的階層與所選擇的色彩是否有特別的涵義。 註 1 :正念 (Mindfulness) 是一種用接納和不批判的態度將自我覺察帶入當下的練習 (Pappaport & Kalmanowitz, 2018 ,取自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一書 ) 。若沒有正念帶領的經驗,網路有正念等帶領分享可以參考。 https://www.mindfulnesscenter.tw/blog/3-minute-mindful-meditation 註 2 :對於認知功能下降很嚴重的成員,無法進行抽象思考,能將正念的目標放在引導他們透過呼吸進行情緒與身體的放鬆。在進行塗色活動,可以事先影印幾個圖形,讓他們挑選。能量階層也可事先分好不需要 10 等分,引導他們嘗試有意識地做輕重的著色,並感覺施力的不同。

用心交會

  進行藝術治療的活動表現著重在自發性的表達,在自發性表達之前,治療師必須為缺乏藝術表達經驗的成員說明媒材的使用,甚至需要簡短示範,但最重要的是象徵性的溝通而不是美感的產生 (Malchiodi , 2008) 。當成員第一次面對空白的紙張時,會有一些焦慮,因此放鬆心情是很重要的 活動名稱:用心交會 材料:畫紙、粉蠟筆、音樂 活動簡介: 1 閉上眼聆聽一段音樂,先放鬆心情 2. 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隨著音樂的旋律在畫紙上移動 3. 結束聽音樂畫線的活動後,在線條交織所構成的空間內填上喜歡的色彩 4. 完成作品後,分享作畫的心情與發現   溫馨提醒: 1. 作品分享時,視成員的年齡和設定的目標做不同的引導,若是著重在放鬆,只要分享作畫的經驗與情緒。但若想帶入對粉蠟筆特性的發現,領導者可以引導是否發現粉蠟筆不透明、覆蓋、重疊、輕重等特性與效果。 2. 年紀越大的越少有這樣的經驗,甚至不知如何開始,因此前面的暖身要長,同時講解要更仔細,或是簡單的示範。   註: Malchiodi A. C main editor ( 2008) 。藝術治療 ( 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陸雅青等譯 ) 。 學富文化 ( 原著出版 1990 )

高齡藝術教育與治療

          自從有人類視覺藝術就與生活結合,隨著教育的普及,藝術學習也跟著被重視,並成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學習活動,雖然不同的藝術教育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藝術教育是要讓人在創作過程中,變得更有創造力,這樣的能力可以應用任何領域中或是藝術學習是涵蓋藝術形式創造力發展、美感知覺能力的培養,對文化現象的理解力( Lowenfeld1957/1991 ; Eisner1989/1990 )。皆了說明藝術教育是提供一個想像力的出口,讓心靈得到正常的發展,同時藝術從創作歷程中經驗到表現的信心與能力。 然而隨著高齡化社會,眾多研究高齡議題的學者也探討著藝術創作對高齡者的影響,從研究中顯示藝術給人們一種控制和掌控的感覺,在藝術領域中,創造新的事物和無窮盡之美的事物,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和能量。當高齡者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掌控感,與進行有意義的社會互動時會為他們帶來積極的健康結果( Cohen, 2006 )。更多的學者綜合研究提出藝術創作提供高齡者身體、心理、認知、文化涵養與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由於高齡者的生活經驗豐富,有足夠的理解力,雖然成長過程中對藝術創作也許有了偏差的認知或是因沒有創作經驗產生害怕或排斥,甚至在藝術表現上自我否定。但只要教師可以提供他們有系統的學習、多元媒材的選擇、多給予成功的機會,減少其挫折感。再加上他們擁有比年輕人更好的耐心與專注力的特質優點,當長輩感受到創作所帶給他們的內在平衡之效益,與學習新技巧的成就後,自然會產生學習的動機,甚至會依附藝術創作來紓解壓力。 面對高齡者的族群進行藝術治療, Buchalter (2011) 在 “ 高齡藝術治療與創造性因應技巧 ”(Art Therapy and Creative Coping Techniques for Older Adults) 一書中提到,即使是失能或有疾病的高齡者他們也希望能像一般的成人一樣受到尊重,但又不希望過於特別的照顧或幫忙,因此身為領導者要察言觀色,觀察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要意識到其實高齡者的獨特文化獲得認可或讚賞時,治療過程會更加有效和愉快。 在高齡者不易表達或察覺的內心情感和情緒的狀態下,透過活動的進行和藝術創作的表現,引導高齡者察覺自我的壓力與情緒,同時在分享與聆聽的過程中,體驗到同溫層的溫暖與支持。 高齡者在經過風風雨雨的生命歷程,有很多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