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

陳之華: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 「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在北歐各國不流行上才藝課,找到自己一生喜愛的興趣、活動,才是最重要的。 大女兒四歲時,我們正好搬回台灣三年。那段期間女兒開始接觸音樂和律動,學了鋼琴,也進入弦樂器的世界。 有朋友劈頭問說:怎麼你們都逃不過「學才藝」的迷思? 我笑笑,心底並不認同這一頂「學才藝」的帽子。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用特別眼光看待的才藝,而把 音樂、藝術、運動、閱讀等等,都看成像是飲水、空氣一般,人人皆可賞識、得以享受,不僅是生活教育的一環,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 。它們,是孩子「四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礎。 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種子 對於重視教育初衷的國家,這些被冠上「才藝」的各類活動領域之廣,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但它們是每個孩子與家庭,可以按照興趣、費用、時間等不同考慮,自行去開發選擇,學著玩、學著喜歡。只要學習的出發點正常、初衷正確,孩子們從年幼期間的廣泛接觸,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並發展成為人生的樂趣。這樣的想法,是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而不會陷入大家口中趕流行的「學才藝」迷思。 住在台灣的三年期間,我聽過一位先生對妻子說:「孩子學那些才藝都沒有用! 學電腦、英文、數學這些有用課程的錢,我出;那些沒有用的,你自己去想辦法!」 也經常聽到人們嘆氣說:「現在的孩子真可憐,要學這麼多東西。」 在各種質疑、不解的話語之下,我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才藝」活動。 因為我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有絕對的幫助。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為了興趣不是為了才藝 結束三年在台灣的日子,我們搬遷來到芬蘭。五年多來從國際學校到芬蘭學校, 我發現一個「真相」:孩子在課餘、假日「玩才藝」,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有很多歐、美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藝術、舞蹈、運動之中。 但是,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於孩子身上的「才藝」,他們卻稱之為Hobby!(翻譯得貼切一點,就是「興趣」)我心底大聲讚好! 在芬蘭,可以看到嬰兒在零歲時期就跟著父母上音樂班; 三、四歲時,已摸過多種不同樂器,開始了音樂啟蒙; 五、六歲以後,很有自信的對父母說:「我要學吉他!」 你看到的芬蘭孩子,不是只上繪畫課,還學建築、做模型。 芬蘭的男孩,三歲不到就興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

別用高標準要求孩子

別用高標準要求孩子 ( 摘錄 你是一把弓 一書 )          受限於心智及大、小肌肉等的發展,孩子的任何學習都需要不斷的重複練習才能做到好,說話、玩玩具、拼圖、自己吃飯、擦桌子、、、每一個動作的練習過程,都需要相當的時間,而且,每個孩子需要的時間、練習的次數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也會因為學習的項目、興趣、情緒、引導方式等差異而有所不同。          所以細心的父母經常會發現,怎麼孩子學習這樣東西就像個天才,但是學習另一樣東西卻怎麼都學不好。這時候,與其責罵孩子不用心,不如多用一點耐心或另覓引導的方式,甚至什麼都不用做,就是多給孩子時間及練習的機會,就能協助孩子度過這個學習的難關。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一開始就以高標準要求孩子,往往會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因為孩子在父母高標準的要求下學習,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及喜悅,長久下來,孩子會對自己失去信心,養成畏縮的個性,害怕學習新事物,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最不樂意見到的。         還記得「揠苗助長」故事裡那位心急的農夫嗎?他雖然好心的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了,結果卻是所有的秧苗在一夜之間全死光了。    孩子的每一次學習就像我們在花園裡撒下的每一顆種子,種子需要陽光、空氣、水,需要我們辛勤的為它除去雜草、補充養分,時機成熟時,它自然就會開出嬌豔的花朵。如果在播種之後,我們每天都把種子從土裡翻出來看看它發芽、生根了沒有,您一定可以想像到,結果一定是長得又慢又不好。     其實對孩子來說,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遠比學習的結果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發現到自己的進步、孩子體會到勤能補拙的道理、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及支持,就連孩子因此遭遇挫折、發現自己的缺點等等,對孩子的人格養成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還記得您小時候的學習過程嗎?把您的標準拉回到小時候,別再以大人的能力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效。和孩子一同享受慢慢進步的樂趣及喜悅,當孩子做不好時,給孩子一些鼓勵,幫孩子加油打氣,協助孩子回頭來學習,假以時日,您一定會驚呼:「哇!我的孩子怎麼這麼棒!」

溫暖的話

這故事發生在普吉島的 ClubMed 渡假村,那時我在那裡擔任中英文的翻譯公關。有一天,我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約4歲的西方小孩,他飽受驚嚇,哭得精疲力盡。 那天的兒童網球課,小朋友較多,而這位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 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飽受驚嚇,哭得浠浬嘩啦的。 不久,澳洲小孩的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抗議?或是很生氣的將小孩帶離開,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 都不是!請看-- 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她4歲的小孩:『已經沒事了,那位姊姊因為找不到妳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姊姊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當下,那位4歲的小孩,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這樣的教育,才能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 體貼別人,也等於體貼了自己的心。 看完這個故事,我體會特別深刻,在不久前有位熱心的家長介紹了兩位小朋友到教室要學中文,匆匆將孩子放在我的美術課,因為我已經在上課也沒有細問狀況,只知媽媽們在前面教室和中文老師談上課內容。等我們的課結束後,其中一位孩子拿著自己的東西我以為是要到前面找媽媽,我因為有學生還在作畫,也就沒有向前去關心。沒想到他竟然因沒看到媽媽自己走出去了(當時前面有其他家長問他,他也不理地走出去)。沒多久媽媽找不到孩子,可真讓我擔心。感恩最後媽媽在她的車子那裡找到他並把他帶回教室,當我看到孩子平安心中的石頭才放下。接著就是媽媽情緒失控地對著一推家長指責我,不允許我開口說任何一句話,我只能同理她的擔心和不斷地道歉。看著她和孩子抱著哭成一團,整個教室亂哄哄,我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立場,把所有的錯全攬起來了。等教室恢復平靜後,心想這麼好的教育機會,卻變成多人心中的陰影,心理實在難過,同時也才感覺到心中的委屈,他不是我的學生,媽媽要將孩子交給我之前也沒有說半句話,已經沒有名額的班級,原本不該讓他們加入,但為了不讓孩子失望,和介紹的家長為難,只好讓他們加入。 這樣的事件在我30年的教學經驗中是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被罵也是生命中的第一次。因此我很感恩這位媽媽給我這樣的體驗,

教導出自信的孩子

收到朋友的真實故事分享,真是感動這位媽媽的智慧。 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將焦點放在孩子最後的結果, 別忘了每個人的獨立特質。 畢業三十年的同學會上,阿霞說了一個真摯動人的故事。故事主角是她兒子,配角則是剛從教職退休的阿霞自己。 根據阿霞的描述,其子溫順有餘,聰明不足,兼之入學過早,功課始終敬陪末座,數學尤其差,考二十分是常事,三十分以上就該偷笑。在那個盛行打罵,差一分就挨一板的時代,阿霞為了讓兒子少挨些打,不惜孟母三遷,跟著兒子換學校。 每到一所新學校,就四處拜託老師:「我兒子很笨,不會唸書,但那不是他的錯,是我把他生笨的,希望你們不要因為他成績不好而打他。如果他不乖犯了校規被打,我即使心疼也沒話說,但若是因為他的笨遭處罰,我這作娘的就真的難受了。」同事看她的面子,果然免了傻兒子不少皮肉之苦。 國中第一學期,不幸考了全班倒數第一的兒子向老媽哭訴,老媽說:「沒辦法,你比較笨嘛。」兒子不依:「我知道我笨,可是不至於那麼笨啊!」老媽安慰兒子別難過,反正以後只會進步,不可能退步,兒子還是不能釋懷,老媽只好發揮搞笑功能:「兒子,其實你很不簡單呢,你看左鄰右舍、親戚朋友,有那個考過最後一名的,你是唯一的呢!」兒子聽了才破涕為笑。 講到這裡,大夥都笑成一團。我對阿霞說:「總算你大一的教育心理學沒有白修!」當年我和阿霞一群死黨,一心想轉教育心理系,若非系主任嫌女生太多拒收我們,以阿霞的天賦,今天教育界應該又多了一個心理學專家。我們七嘴八舌一陣胡扯之後,阿霞方不疾不徐地說:「別急,故事才剛開始呢!」 教過特殊班的阿霞,深知惡補對某些學生是沒有用的,所以別的家長忙著替兒女找家教的時候,阿霞只關心那個老師比較容易過關。看到兒子成天為數學分數落淚,心一橫她乾脆對兒子說:「我們以後不靠數學吃飯總可以吧!只要不作數學家,不當數學老師,數學不好有什麼關係!」 為了讓兒子增長見識,早些開竅,她經常帶兒子四處旅遊,她發現兒子的旅遊日記寫得很生動,心想這或許是兒子的另條出路。 不知是否老媽的用心起了作用,兒子有天天真的對她說:「媽媽,我發覺英文很重要!」這下正中老媽下懷,一有機會就和兒子一塊切磋英文。兒子第一次聽「大家來學英語」錄音帶,因為沒有一個字聽得懂而差點放棄,老媽拚命打氣,他第二天再聽,終於聽懂了一個字,老媽問他是什麼字,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就是Bye-bye這個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