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3的文章

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

陳之華:芬蘭孩子上才藝課嗎? 「才藝」興趣化,「興趣」生活化,在北歐各國不流行上才藝課,找到自己一生喜愛的興趣、活動,才是最重要的。 大女兒四歲時,我們正好搬回台灣三年。那段期間女兒開始接觸音樂和律動,學了鋼琴,也進入弦樂器的世界。 有朋友劈頭問說:怎麼你們都逃不過「學才藝」的迷思? 我笑笑,心底並不認同這一頂「學才藝」的帽子。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用特別眼光看待的才藝,而把 音樂、藝術、運動、閱讀等等,都看成像是飲水、空氣一般,人人皆可賞識、得以享受,不僅是生活教育的一環,更是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 。它們,是孩子「四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礎。 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種子 對於重視教育初衷的國家,這些被冠上「才藝」的各類活動領域之廣,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但它們是每個孩子與家庭,可以按照興趣、費用、時間等不同考慮,自行去開發選擇,學著玩、學著喜歡。只要學習的出發點正常、初衷正確,孩子們從年幼期間的廣泛接觸,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並發展成為人生的樂趣。這樣的想法,是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而不會陷入大家口中趕流行的「學才藝」迷思。 住在台灣的三年期間,我聽過一位先生對妻子說:「孩子學那些才藝都沒有用! 學電腦、英文、數學這些有用課程的錢,我出;那些沒有用的,你自己去想辦法!」 也經常聽到人們嘆氣說:「現在的孩子真可憐,要學這麼多東西。」 在各種質疑、不解的話語之下,我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才藝」活動。 因為我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有絕對的幫助。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為了興趣不是為了才藝 結束三年在台灣的日子,我們搬遷來到芬蘭。五年多來從國際學校到芬蘭學校, 我發現一個「真相」:孩子在課餘、假日「玩才藝」,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有很多歐、美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藝術、舞蹈、運動之中。 但是,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於孩子身上的「才藝」,他們卻稱之為Hobby!(翻譯得貼切一點,就是「興趣」)我心底大聲讚好! 在芬蘭,可以看到嬰兒在零歲時期就跟著父母上音樂班; 三、四歲時,已摸過多種不同樂器,開始了音樂啟蒙; 五、六歲以後,很有自信的對父母說:「我要學吉他!」 你看到的芬蘭孩子,不是只上繪畫課,還學建築、做模型。 芬蘭的男孩,三歲不到就興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